2025年加快中国居住建筑低碳转型的政策路径:欧盟经验启示报告
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25-06-12 17:19:16

  今天分享的是:2025年加快中国居住建筑低碳转型的政策路径:欧盟经验启示报告

  欧盟将居住建筑脱碳作为实现2050年气候中和目标的关键环节。数据显示,2022年欧盟建筑领域碳排放占能源相关排放的34%,其中居住建筑直接碳排放达3.06亿吨,能源结构高度依赖天然气等化石燃料(占比30.9%)。为此,欧盟构建了多层次政策体系:

  1. 能效标准与改造目标:《建筑能效指令》(EPBD)要求成员国制定长期改造计划,2030年居住建筑一次能源消耗减少16%,新建建筑2030年实现零排放。德国通过《建筑能源法》将新建建筑能效标准逐步提升至“能效房屋40级”,要求围护结构传热损失低于基准55%。

  2. 碳定价与市场机制: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(EU ETS)覆盖建筑电力和区域供热排放,2027年新增的ETS2将纳入建筑燃料燃烧排放,瑞典碳税高达123欧元/吨,推动化石燃料使用量下降85%。动态电价和计量收费机制(如德国分时电网费用)激励节能行为。

  3. 财政支持与社会公平:欧盟社会气候基金(SCF)投入650亿欧元,支持低收入家庭建筑改造和供暖脱碳;奥地利“全民清洁供暖”计划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全额补贴,年减排1.1万吨二氧化碳。

  4. 信息服务与技术推广:“一站式服务中心”(OSS)提供改造咨询、融资支持和项目管理,法国上法兰西大区OSS推动880栋建筑改造,节能率达52%;德国“个体改造路线图”(iSFP)通过分阶段计划提升改造效率。

  中国居住建筑脱碳压力显著,2022年既有建筑超570亿平方米,运行阶段碳排放13.7亿吨,占建筑领域近60%。政策路径聚焦两方面:

  1. 能效提升与改造:《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》要求2030年严寒地区新建建筑节能率达83%,北方地区完成1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。但农村建筑能效标准缺失,仅12.4%的清洁取暖补贴用于围护结构改造,改造深度不足。

  2. 供暖电气化与可再生能源:北方城市推广热泵和区域供热,目标2030年低碳供暖占比超70%;农村探索生物质颗粒和分散式热泵,IEA预测2050年农村空气源热泵销量增长7倍。

  1. 能效标准转型:借鉴欧盟从“相对节能率”转向“绝对能耗指标”的模式,中国可扩大近零能耗建筑示范,将农村建筑纳入强制性标准,分阶段要求既有建筑改造达到最低能效等级。

  2. 市场化机制引入:探索建筑领域碳定价,结合社会气候基金缓解低收入群体负担;优化分时电价,拉大峰谷价差,激励热泵用户利用低谷电。

  3. 财政与服务体系优化:推广德国“低息贷款+绩效补贴”模式,将补贴与能效提升挂钩;建立全国性OSS网络,提供从评估到施工的全流程服务,降低改造门槛。

  4. 技术路径与社会公平:在北方集中供暖区推进热计量收费,农村地区优先低成本改造(如北向墙体保温),同时通过专项补贴支持可再生能源供暖系统,避免天然气依赖。

  欧盟通过法规强制、市场激励、财政支持和信息服务的协同,为居住建筑脱碳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。中国需在强化既有建筑改造强制性、完善碳定价机制、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深化改革,同时结合城乡差异制定灵活政策,加速居住建筑领域的低碳转型。

服务热线
020-66666666